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代印度创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范围、形成许多不同派别的世界宗教。从信仰观念上说,佛教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是梵文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觉者”,即指觉悟了的人。佛陀之“觉”,包含三方面有意思:一是看书觉悟,二是使他人也得觉悟,三是觉行圆满。佛教相信,普通人没有上述的任何一种觉,声闻和缘觉的也只是自觉,菩萨也缺少觉行圆满的内容,只有佛才具务这三项的全部内涵。小 ...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故佛教典籍最初也形成于古印度,但随着佛教的传达室播和发展,佛经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各国得以形成各种不同文字的传本,也出现子各种不同的称呼。在印度,随着时代的不同,它有“九分教”、“十二品经”、“三藏”、“藏经”等名称;在南传佛教诸国,则一般称之为“三藏”;在藏传佛教地区,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在汉传佛教地区,则先后被称为“众经”、“一切经”、“经藏”、“藏经”等,后被 ...
“焰口”,焰口施食或瑜伽焰口施食的略称。原是由密教施诸饿鬼饮食品店法演变而来的一种佛事仪式。“焰口”本为一饿鬼名,原出不空译《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实叉难陀译作“面然”,也有译作“焦面”的,后世多从不空译法,故流行“焰口”一名,更以此来指称施食饿鬼之法。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说: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至夜三更,见饿鬼名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蓬乱,爪牙长利, ...
噶举派是最为重视师长的亲语教授与传承的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噶”,藏语意为“佛语”,指师长的言教;“举”,藏语意为“传承”;“噶举”,合指师徒之产的秘密授受。该派特别重视而不见修炼密法,而密法的修持又必须通过口与耳的言传身教,师长口授,门人心受。这就是噶举派得名的原因。该派僧人在修法里都穿白的裙子衬衣,因而也被称为“白教”。噶举派教法的最早传人的二个,一个是琼波南交,一个是玛尔巴,他们传达室授的都是 ...
7世纪,在印度教和印度民间信仰的综合影响下,印度佛教密教一派开始鼎盛。直至13世纪佛教在印度灭亡的几个世纪里,密教一直是印度佛教最大的派别,广泛深入印度社会各个阶层,其思想理论,修持方法也远播中中、蒙古、朝鲜、日本等地。在佛教理论上,密教主张三密相契,即身成佛。三即身密、语密、意密,身密指手结印契,语密指品诵真言咒语,意密指心中观想本尊。密教认为三必相应便能当下成佛。密教把分为法身佛、应身佛、化身 ...
密教是古印度后期晚出的一种宗教,也称秘密教。它是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特征,印度教和佛教都行此道。密教的渊源很早,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的时期。当时居住在印度恒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奉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崇拜动植物神灵和地母神。地母是一种女性神,通常被塑成乳房高耸,腰肢丰满,厚厚嘴唇,身上饰以复杂多样的头饰、耳饰、颈饰,表现了女性的能力,是万物本源的反映。而与地母神相对的男性神 ...
《般若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经典中出现最早的经典。严格地说,《般若经》并不是一部独立的单一经典,而是般若一类经典的总称。这种情况,在汉译佛教典籍中表同得极为突出。由于般若类经典的篇幅大小不等,我国曾有很多不同译本的《般若经》。第一个是东汉末年支娄迦谶的译本,他于汉桓帝中平年间(178~189)来洛阳,译出了《道行般若经》十卷;此后,晋代的竺叔兰和无罗叉译出了《放光般若经》。后秦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 ...
至明清两朝,总体上,佛教已经进入没落时期。由于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强化,更由于清朝是异族入主中原,对汉族进行了严酷的思想控制,反映到佛教中便是理论创造的衰竭,僧伽管理的严格化,佛教本身进一步世俗化。明初统治者从制度上限制佛教的社会性地位,明后期则有朱宏等四大高僧鼓吹佛教诸宗并重,三教归一;并对佛教本身的弊病进行了批评。清初有雍正皇帝借谈禅而对佛教界进行思想肃整。清末则形成了强大居士佛教潮流,它 ...
“真如三昧”是观修真如实相的一类大乘禅法,也叫“观真如禅”、“真如实观”、“法身真如观”、“如观”等,主要在如来藏系经典和《大乘起信论》等大乘经论中所说。《入楞伽经》卷三中说:“何者观真如禅?谓观察虚妄分别因缘,如实知二种无我,如实分别一切诸法无实体相。尔时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这是说通过观察不真实的人为的(概念名言)因缘心相,来达到破除虚妄认识的目的,得到纯粹的真如境界。《大乘起信论》中对 ...
佛教产生于印度,而盛行于中国。那么,佛教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是谁是呢?佛教几时传入中国? 综观历代佛教史书,都有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人们往往以作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关于此事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其中最早的记载当是著于东汉的《四十二章经序》:“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