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的金铜佛造成像,在古印度佛造像艺术的基础上,与传统的造型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汉式佛像特色。佛像造型,出现了说法佛、莲花手观音、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等多种造像题材。北魏早期曾经铸造过大型的金佛像,据史书记载,北魏文成帝“造丈六释迦牟尼佛金身像”。北魏献文帝“在平城天宁寺造四十三尺高的释迦立像,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北魏孝明帝在洛阳修建永宁寺,“大殿中置丈八金身像一躯,较矮的金像十躯”。不 ...
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佛教造像形式。全形似碑,多运用浮雕、线刻,在碑身的正面,或两面、四面开龛造像。在造像碑的下部常铭刻造像的缘由和造像者的姓名、籍贯、官职等,有的还有线刻的供养人像,用以还愿或施功德。在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均有发现。 造像碑盛行于北朝,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接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造像碑的式样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扁体碑形造像 ...
天平式造像形成于东魏天平初期,东魏天平三年(536)东氏所造的弥勒佛像,是天平式造像的代表作品,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此像通高6l.5厘米,体现了东魏天平式造像的特点:身体比例变大,头部显得小;容貌端正、神情慈祥;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身后有大型背光,并饰有华丽的纹样。
天平式造像形成于东魏天平初期,东魏天平三年(536)东氏所造的弥勒佛像,是天平式造像的代表作品,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此像通高6l.5厘米,体现了东魏天平式造像的特点:身体比例变大,头部显得小;容貌端正、神情慈祥;着褒衣博带式大衣;身后有大型背光,并饰有华丽的纹样。
辽、金时期的寺庙佛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大,在沿袭中原文化艺术的前提下,又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进行创造。辽代的寺庙佛像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肉髻较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肩膀宽厚,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多头戴高冠,眉长,两眼似闭未闭,上身袒露,佩有璎珞,下身着裙,线条自然流畅;服饰线条自然流畅;束腰大仰莲式莲座,下层多为俯莲,也有的是三层台阶状。佛座平面多为六出花口形或方形、圆形,方台上的铺布呈半圆 ...
藏东指以昌都为中心的四川、青藏、甘肃、内蒙古等地,明代藏东风格的金铜佛造像,造型质朴,表现技法上则颇受内蒙古和内地造像的影响,通称藏东佛像。藏东佛像造型质朴,佛像身躯丰腴,身着汉式大衣,菩萨像多下着裙,上身袒露。菩萨的造像一般大多数是宽额阔脸,颧骨部比较高空,鼻翼宽而肥,突出了蒙古人的五官特征。铜佛像的胸部比较宽厚,胸部肌肉大而隆起,显得雄壮有力,菩萨像的胸部多为采用汉式衣纹手法,但是 ...
藏东指以昌都为中心的四川、青藏、甘肃、内蒙古等地,明代藏东风格的金铜佛造像,造型质朴,表现技法上则颇受内蒙古和内地造像的影响,通称藏东佛像。藏东佛像造型质朴,佛像身躯丰腴,身着汉式大衣,菩萨像多下着裙,上身袒露。菩萨的造像一般大多数是宽额阔脸,颧骨部比较高空,鼻翼宽而肥,突出了蒙古人的五官特征。铜佛像的胸部比较宽厚,胸部肌肉大而隆起,显得雄壮有力,菩萨像的胸部多为采用汉式衣纹手法,但是 ...
藏南,指日喀则地区,毗邻尼泊尔。明代藏南风格的金铜造像风格,因与尼泊尔毗邻,受其造像样式的影响,造像特征是面庞开尖削,眉眼上挑,胸部挺高。藏南风格的佛造像,姿势流畅自然。
藏西,指现在阿里地区,明代藏西风格的金铜佛造像风格,受克什米尔和东印度造像的影响,一般为黄铜佛造像,鎏金较少。藏西佛造像五官刻画深刻,宽额,脸部略瘦。菩萨造像比例匀称,身躯舒展,装饰有精华致的宝冠、缯带、耳环等。
藏中指拉萨为核心的地区。明代藏中风格的金铜佛造像,受藏西、尼泊尔、克什米尔及印度造像的影响,并融入汉地造像的艺术风格,其中以为僧的肖像作品比较流行。这一时期的金铜佛造像,是在多种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造成像形式相当优美,特点为五官端正,比例协调,造型准确,细部刻画生动。有的像身开设槽眼,镶嵌有松石、珊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