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寺院汉传佛教造像多身材比例适中,身躯饱满,线条简洁流畅。明万历年间的寺院造像多头大身长,体态丰腴,菩萨像多袒露上身,肩上有帔帛,下着大裙。纹饰多运用写实手法描绘。明代藏传佛教寺庙造像风格多样,分别呈现藏西、藏中、藏南等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藏西风格的佛像宽额,脸部略瘦。菩萨像多装饰有宝冠、耳环等。藏中风格的佛造像比例协调,五官优美,细部刻划较为生动。藏南佛教像多眉眼上挑,胸部挺高,姿势自然。
南朝时,皇室和贵族盛行出资料铸造佛像之风,现存的多为刘宋、萧良时期的佛像。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光宅寺造丈八铜像,在同泰寺造成十方佛金像和银像”。梁代金铜佛多采用背光,造像形式多采用群雕;多组成佛经故事书或本生故事;佛像饱满、身躯丰满;服饰上多采用“褒衣博带”,衣服褶皱较多;背光为大舟形;高台座呈“亚”字型。
关于金铜陵佛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三国志》:“笮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两晋时,金铜佛像逐渐兴起,《洛阳伽蓝记》记载,泰始二年(266),画家荀勖“施造金铜佛造像十二躯,像高三尺多”。 三国时期的金铜佛像,佛像肉髻,头上有圆光。上身袒露,身上披有飘带,下着裙。佛像下有莲花台座。十六国时期,造像积功德和思想广为 ...
宋代金铜佛像更具有世俗的情态,创作的尺度更加宽泛,佛像的衣着出现了一种内着V领着僧认、外斜披袈裟的新样式,这样的衣着是借鉴宋代僧人的服饰;菩萨像面相丰圆,微笑带意;头戴花冠或发髻冠,身披网状璎珞珠饰;造型端大方,典雅华贵,如同现实中的贵妇。 宋代金铜佛像 极具收藏价值宋 藏西古格铜释迦牟尼佛坐像-铜佛像此佛天庭甚高,容貌古拙。肉身及衣裙等处,分别用黄铜和紫铜制成。坐垫正中雕兽面、左右叶片 ...
简介与唐朝相比,宋代的寺院造像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要略逊一筹,但圆熟的手法以及题材上的创新、表现手法的转变,使宋代寺院像独具特色。彩绘木雕像成为宋代寺院造像重要的佛造像,以木雕菩萨像成就最高。宋代寺院造像以写实手法著称,世俗化是其最显的特点。造像基本上按照世俗的审美和要求来塑造佛像,最流行的题材是观音和罗汉等。宋代寺院造像的特征为宽额丰颐,容貌庄秀美,头顶肉髻,但肉髻趋于平缓,使髻珠更加明显;身体匀 ...
宋代最具特色的佛像造像形式是彩绘木雕佛像,并以菩萨像成就最高。木雕菩萨像,体态丰盈,容貌端庄,神情生动自然;多注重衣饰,且色彩艳丽,衣饰包括华美的裙子,胸前佩有璎珞,腰上还围有锦甲;菩萨的姿势闲适,最为流行的是半跏半依的坐式,显得悠闲自如。造像题材上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特别是深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佛像发髻处的髻珠及袈裟处的纽、观音像头戴的观音兜、彩塑及木雕 ...
隋代金铜佛造像,沿袭了北周石造像的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北齐、北周的遗韵。此外,隋代的金铜佛造像形式发生了变化,又进行了一些创新,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隋代的金铜佛造像,以菩萨的立像最为普通,菩萨身体修长,多头戴花冠,冠旁又有缯带垂落腰部;佛造成像背后有背光,背光多为莲状或舟状,整体呈前拱状,上端尖锐,上饰细腻的火焰纹;佛床多为双重式四足方形,或单层四足方形,有的还刻有铭文;佛像的肉髻 ...
隋开皇时期,指隋文帝开皇年间。这一时期的佛造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造像形式为一佛二菩萨,佛像容貌端庄,体态丰满,衣服贴体。菩萨像多身体修长,背光有莲瓣形大背光,整体呈前拱状,上端尖锐,上饰火焰纹。隋开皇时期的佛造像,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铜佛造像的内容丰富,主要是形式多样的佛、菩萨造型,立姿与坐姿并存,佛多为坐姿,菩萨多为立姿。从造型特点上看,隋代的铜佛像大致可分为三 ...
太和式造像为北魏中期佛教造像的代表样式。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499),金铜佛造像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都逐步成熟。太和式造像特点是:面相、衣纹还依稀有犍陀罗佛像的痕迹;发髻为波浪纹,发纹正中有一个右旋轮;体态丰满,眉眼细长;身穿袒右肩式袈裟;结跏趺坐于亚形四足方座上;佛像背后有大型舟背光,背光上饰以火焰纹。北魏太和式造像-石刻佛像
唐代的金铜佛像,无论从姿态、造型还是气质,比之前都有所创新。此外,唐代的金铜佛像很少具有宗教的神秘感,代之以世俗化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佛造像形体以丰腴、健康为美,佛头多有饰螺发。认纹起伏自然,尤其是一些坐姿的佛像,垂落在座前的衣褶繁而不乱,时代感很强。 唐代的金铜佛像,以观音菩萨像最多,菩萨体态健康丰满,身姿婀娜,束高髻,背光有呈背屏式,有的背光则采用镂空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