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明帝熙平、神龟、正光年间(516~524)的金铜佛造像,为北魏晚期佛造像的代表样式。这一时期的佛造像与之前相比,更加华美。这一时期的佛造像特点为:容貌清秀,身体修长;衣服着褒衣博带式,衣纹繁复,裙脚部分的衣褶多层叠在一起,呈八字形。神龟年间的佛造像容貌清瘦,身着汉式服饰。正光年间的佛像清瘦,体长,衣服为身着褒衣博带式大衣。
佛教艺术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佛教造像以其最能体现佛教教义而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艺术风范。我国自两汉以来,各个时代都创造出了不少工艺精湛、纹饰绚丽、造型优美、面目慈悲的造像精品,佛教造像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神圣与庄严感,也总能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并有着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和替代的价值。 专门用于供奉的年代最早的单尊圆雕金铜佛造像,创作于十六国时期,为释迦牟 ...
延兴式金铜造像,是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代表,特点为容貌圆润,相貌慈祥;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纹疏密有致,线条感强;背光为大型舟型,上面饰以火焰纹和莲瓣纹。
判定藏传金铜佛像的收藏价值高低。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愤怒相”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佛教分大乘、小乘,大乘又称菩萨乘。分显、密 二宗。显宗佛像一般都神态安祥,所以此类佛像多为寂静像,寂静像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密宗也有“寂静相”存在,不过密宗中以“愤怒 相”造像居多。目前存世的佛像中,“愤怒相”造像数量比“寂静相”要少得多。所以价格也相对较高。此外,兼有善恶“愤怒相 ...
清代宫廷造像遗存较多,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期,基本上沿袭了藏传佛教造像的特点,造像工艺精湛,造像精美,代表了清代内地藏传金铜造像的最高水平。清代宫廷造像多不用宝石等进行装饰,而是通过精致的制铜工艺来表现。佛造像丰满端庄,衣纹边饰多采用火焰纹。佛像下有莲座。清乾隆 密那天 清代宫廷 H19.2cm 黄铜鎏金 单体浇铸 (藏传金铜佛)款识:大清乾隆年敬造,密那天,无上阴体根本
清代汉式金铜佛造像,多着袒右肩式衲衣,质地显得厚实;面庞饱满,眉弯细长,高鼻,肩宽腰细。菩萨像多着汉式装束,衣饰和衣饰注重写实,真实感强。表现手法上则纤巧无力,缺乏艺术感染力。铜佛像-鎏金观音菩萨
漠北,指清代漠北喀尔各部所在地区,其造像风格创于第一世哲布尊丹巴洛桑丹贝圣赞,又称“丹巴体系”。漠北金铜佛造像的特点为:面相端庄,肩宽胸阔,多穿袒右肩大衣,衣饰精美。佛像多着袒右式大衣,菩萨下身为裙。菩萨佛的装饰较多,胸前有长珠链。台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束腰不深的高台座,仰覆莲瓣交互排列;另一种是鼓形莲座,上敞下敛,莲瓣层层包裹。但多扁薄,这种台座是喀尔喀蒙古造像的特色。清 铜鎏金弥 ...
清代内蒙古金铜佛造像,多为清顺治理帝至乾隆时期的佛造像,又称内蒙古哈尔式,即流布于呼和浩特、包头、集宁、张家口以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的造像式样。面庞宽阔,双目平直,颧骨空显。冠饰及肩花繁复,多嵌松石、玛瑙的青金石等。台座鑫为仰覆莲式。
清代汉传寺庙的造像,多着袒右肩衲衣,眉毛弯而细长,鼻梁高,肩宽腰细。菩萨像多着汉式服装。清代寺冠造像最具代表性的为汉藏结合式寺庙的佛造像,这些寺庙中供奉的佛像以金铜佛像为主,五官匀称,身体比例适中,造像多采用写实手法。
用铜或青铜佛像,始于两汉时期,隋唐时开始盛行,此后一直延续。金铜佛像,主要供寺庙的宫廷使用。在拍卖市场上,汉传金铜佛像的价格也在不断提高。 因为历史在原因,汉传金铜佛像流传下来的数量较少,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汉传佛像价格较高,但国内市场上,汉传佛像还没有被收藏者认可。从收藏价值来说,汉传金铜佛像历史跨度较大,是各个时代政治、文化、艺术等的载体,具原较高的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