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基 即整个建筑的基础。台基是用砖或石材围边,其中用土填平,上面铺砖石而成。我国传统一思想建筑大都是建在台基之上,以皇宫建筑的台基最为高大,如故宫三大殿台基。用石料砌成的台基的转角处常雕有各种纹饰,如龙凤、狮子祥云、花草等。与台基相连的是台阶,台阶又叫石踏跺,其作用是使人们登上建在高处的建筑。台阶分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单踏跺、带垂手踏跺、抄手踏跺、莲瓣踏跺、云步踏跺等,这些踏跺分别用在 ...
华表是由古时的谤木发展而成,其制作的材料也由原先的木材变为石材,再雕刻纹饰,就成了今天的华表。华表由三部分组成,即柱头、柱身、基座。华表顶部有一个圆盘叫“承露盘”,上面雕有精美花纹,并立有一神兽——狮;华表主本部分雕有云龙图案,气势雄浑;基座一般是八角形须弥座形式,雕刻了龙纹、莲花,基座面面还有围栏,栏杆的望柱上有石狮,栏杆和栏板雕有花纹。华表又叫墓表,是立于宫殿、城门、桥头、路口和陵墓前的标志性 ...
最早见于文献的民间雕刻艺人:张仲哥(1123-1194)泉州人,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民间石雕艺人。祖上从河南固始迁入,汉留侯张良之后。《鉴湖张氏族谱》称之为“泉郡名匠,善雕浮图花卉,晋(江)南(安)同(安)宫阙泰半着手”。其后辈张曰臣力攻雕刻艺术,所刻人物图像呼之欲出,如安海龙山寺文殊普贤雕像。其孙辈张同善(1338-1426),曾在湖广辰州府为官,“政务之余攻习雕刻漆绘成术益精”。当地许多著名建筑都 ...
我国民间木雕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木器容易腐朽,能留下来的早期文物不多,已经不能以实物准确断定木雕的诞生年代。据推测,木雕最初雏形的出现可追朔到原始时期,那时有了多种木制工具,人们已经能够“刳木为舟,削木为楫”、“弦木为弓,剡木为矢”。商周时期青铜器出现,改造了木器加工技术,促进了木雕的发展,《礼记·曲礼》就记录了当时王室设立的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其中的“木工”指的就 ...
唐代佛教兴盛,“倾国造寺”的风气,促使木雕工艺得到很大发展。这时的建筑装饰木雕华丽浑雄、雍容典雅,显示了盛唐时期繁荣昌盛的景象。如今我们可以从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木结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唐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佛光寺(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看到当时建筑装饰木雕瑰丽华美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技法。唐代木雕工匠还擅长檀木雕像,“檀龛宝像”流行于世,当时的佛教 ...
木雕自诞生以来一直与建筑艺术结伴而行,共同创造了无数杰出作品。由于客观的原因,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建筑装饰木雕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这一段时间是我国木雕发展的辉煌时期,技术更成熟,工艺更精细,不仅宫殿建筑重视木雕,寺庙、馆舍、民居等也都盛行以木雕装饰。这些雕刻的题材以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为主,祥禽瑞兽也十分多见,明清两代在建筑木雕装饰上的突出成就有,明永乐年间重建的福建泉州元寺大雄宝殿,在大殿屋檐的斗拱 ...
木雕按其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实用型木雕和观赏型木雕。实用型木雕包括建筑装饰木雕、生活用品木雕等;观赏型木雕主要指室内陈设品和小型摆件等。实用型木雕先于观赏型木雕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类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更多、更高。与之相应,作为满足这方面需求的观赏型木雕逐渐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种类。而作为实用型木雕,尤其是其中的建筑木雕在社会发展过 ...
民间木雕的题材和纹样包罗万象,大都借用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来表现一定的寓意。题材和纹样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皖南、晋中等商贾云集和地区,多选取有传统道德说教意义的历史人物和寓意富贵、高雅的纹样作为题材;而江浙是文人学士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多选择具有审美趣味的约定俗成的抽象符号和图案。但每个区域对于题材的选择也并不都局限于此。概括地说,木雕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伦理教化 ...
木雕的创作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木雕技术是木工制作和雕刻工艺的结合,包括了木工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家具雕刻技术、工艺品雕刻技术等。传统木雕技术都是以师徒传承和父子口授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木雕创作过程中要经过选材、构思、设计、画线、切割、刨削、雕凿、打磨、上光等程序。 木雕艺术对于木材 ...
民间雕刻在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创作风格的流派,这些流派的创作类型、风格、技法、用材、题材都有所不同,它们当中有的侧重于实用型,即建筑木雕的创作,有的侧重于观赏型木雕的创作。正是由这些不同的流派共同繁荣了民间木雕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门类。各传统的木雕流派因其产生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当地材料、工艺技法的不同,形成了各自自的风格特点。这些流派按地域区大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