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际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浪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反映了晋代文人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进行政治迫害状况下,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或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不满的心态。于是后人常以此为题表现自身感触。另因竹林七贤活动场所在竹林,故为竹雕常用的题材。竹林七贤-笔筒- ...
竹雕的种类主要是文房用品、饰物、挂件和日用器具等。文房用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笔格,又称笔架、笔搁、笔山,是有几个凹槽,能同时放几支笔的器物,南朝梁均的《笔搁赋》就是对笔格的描述,杜甫也有“笔架沾窗雨”的诗句。笔床的功能与笔格相似,用来放笔,与笔格不同的是,放笔时毛笔的两头有小凹口相托,防止笔尖上的墨汁流到笔杆上;竹雕笔筒是常见的文房用具,文献中记有“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中。”精美的笔筒层次丰富、纹饰 ...
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是我国传统艺术经常采用的题材。《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曰:“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是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古人以为梅、兰、竹、菊的品质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情怀。故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嘉定派是我国竹雕发展历史中最盛名的流派之一。嘉定派以雕刻技艺精艺精巧享誉天下,这些雕刻艺术家除擅长圆雕、浮雕和透雕,其他技法也兼用,技艺之精少有人能比。他们的作品精美绝伦,至今无人能超越。嘉定派的作品种类有笔筒、香筒、竹杯、竹爵、竹笔洗、竹根雕人物以及其他陈设和用具;雕刻题材内容有仙佛、仕女、历史传说人物、祥禽瑞兽、花草虫鸟、山水风光等。自嘉定派以后形成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开始了规律性的师徒相承,造 ...
与嘉定派齐名的是金陵派。该派艺人擅长浅刻。浅刻与毛雕都是竹面雕刻阴文的雕刻技法,一般用于不宜深刻的器物和细部雕刻。它的创始人是濮澄,字仲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张岱《陶庵梦忆》载“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已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 ...
留青技法是起源较早的竹雕技法之一,唐代便初露端倪,现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尺八就是留青雕刻作品。到了明代发展成熟,其代表人物是明末人士张希黄。他使留青技法更大地拓展了竹雕的表现力,正如李葆恂《旧学庵笔记》中对他作品的评价:“往予在海王村荒滩上,以五百钱得张希黄所制竹秘阁一事,竹作平面,隐起山水楼阁,工细绝化,似小李将军图画。主峰突起,棱赠山则,欲插霄汉,而云气断之,穹不见顶,下不见麓。云势或浓或淡, ...
清代中后期,竹黄雕刻逐渐兴起,开设作坊、制作竹雕工艺品成为一些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正所谓“迫于衣食,奏刀之际。冀其速成易售,是以日劣”。而此时的浙江竹雕异军突起,成为晚清竹雕艺术的代表。浙江派主要集中在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尤其嘉兴,地处上海、江苏、杭州之间,独得三地文化之风的熏染,又有竹雕名家方契等人寓居,形成自身文化传统,对当地竹雕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浙江竹雕与书画篆刻关系密切。生活在浙江的文 ...
古徽州,著名的“徽商”云集之处,是明清时期的富庶之地。雄厚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优秀文学艺术的发展。当时的徽州,文人云集,著名的“新安画派”便诞生于此。同时,歙砚、徽墨、宣纸、砖雕、木雕等百艺兴盛,名家辈出。徽州竹雕诞生于此,也不见怪。徽派竹雕代珍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方洁、程文在等。明末竹雕“嘉定四先生”中就有两位是徽州人,一位是歙县人李流芳、一位是休宁人程嘉燧。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龄的祖籍也可追 ...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柱窟。中心柱四面各开一券形龛,龛内塑佛结跏跌坐像并二比丘,龛外塑二菩萨,均由后代重新妆彩。中心柱一周的天井画平棋图案,并饰有对虎、飞天和忍冬纹等。前部人字披天井以土红色画出椽枋,椽间画忍冬与莲花图案,图案间点缀有飞天、驰鹿、祥鸟、猿猴等,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南北壁上段贴影塑千佛六排。中段南壁画佛说法图、卢舍那佛,西壁画金刚宝座塔、释迦涅槃变,北壁 ...
第257窟也是一个中心柱窟,洞窟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中央设中心柱。方柱东向面开一券形大龛,内塑佛倚坐说法像。佛像身穿右袒,右臂上举,左前臂平出,虽两手已失,可知原来应该作施无畏印和与愿印,是莫高窟北朝期中心柱窟中常见的一种造像样式。中心柱南、西、北三面开上下两层龛,南向百上层阙形龛檐下塑出帷幔,内塑半跏坐思惟菩萨。菩萨身着天衣,上身微倾,右腿屈盘于左膝上,一手支颐状若思惟,表现弥勒菩萨高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