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莫高窟第427窟弥勒三会造像与“光光相接”的千佛

第427窟是一个由前后室组成的洞窟,主室为前部人字披,后部平顶中心柱窟。中心柱正面不开龛,塑巨型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主尊着红色通肩袈裟,右手上扬左手平出。菩萨头戴宝冠,上着僧祗支十着裙,跣足立莲台上。衣裙纹样细腻而富变化,有的纤薄如丝绸,有的厚重若织锦,其中的菱形狮凤纹和方格联珠纹等,是经由丝绸之路传来的具有波斯民族特征的纹样。与之相似,南北壁人字披下方也塑同样的佛三尊像。这三尊像寓意着弥勒菩萨三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217窟田园诗般的青绿山水画—化城喻品

覆斗顶方形窟。该窟建于盛唐初期,西壁开敞口龛,龛内塑像已失。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南壁、东壁画法华经变和观音普门品。南壁以序品即释迦说法图为中心,在左右及下方画法华经相关诸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画面右侧的化城喻品。故事说,有众人远行取宝,因路途遥远,且多险阻,畏难欲返。时导师以神通力化现一城,使众人得以休息。经中言取宝时路途艰险旷绝无人,而图中却描绘得青山叠翠,细水蜿蜒。行旅们穿行在青山绿水间,头戴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329窟佛传—乘象入胎与夜半逾城

覆斗顶方形窟。天井中心画莲花飞天藻井,周围画四飞天环绕飞翔,藻井外围画郑草纹、联珠纹和帷幔装饰,四披画千佛。龛内塑像均经清代重修。龛顶画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前方有乘龙天人和乘虎夫人导引,后方有雷神、风神诸天护卫.北壁画弥勒上生和下生经变,弥勒上生经变表现的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作菩萨时,受五百亿天子供养,时现种种神异。下生经变说的是,弥勒于未来世三会说法,其时庄稼一种七收、树上自然生衣,路不拾遗、夜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419窟眉清目秀的阿难与老成持重的迦叶

第419窟西壁开一大龛,龛内塑佛结跏趺坐像及二比丘二菩萨。主尊着扁平肉髻,身形与面部塑造丰满,着通肩田町袈裟坐方座上。若依形象判断,右侧的年老者为释迦的弟子迦叶,左侧年少者为弟子阿难,与龛内壁画中描绘的比丘像共同构成释迦与十大弟子。迦叶眉骨凸出眼窝深陷,身覆袈裟脚蹬乌靴,持钵立莲台上。与之相反,阿难却显得眉目舒朗,眉宇间透出几分灵气。西龛外侧的小壁上方,南侧画文殊菩萨,北侧画维摩诘,两者遥遥相对,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205窟造型写实、技法洗练的圆塑群像

覆斗顶方形窟。该窟始建于初唐,经盛唐、中唐、五代续建。窟室中央设一方坛,塑一佛、二比丘、二菩萨、二供养菩萨及二天王(中唐)九身像。该窟的塑像不同于其他洞窟,均采用圆塑的手法制作。虽然塑像的面部、手臂有严重损毁,但无一不显示出古代佛师高超的表现力和非凡的写实技巧。佛坛南侧的半跏坐菩萨,胸、腹部的肌肉塑造丰腴而不肥满。裹覆下身的长裙,轻柔而自然地垂悬在莲座上。主尊两侧比丘像的袈裟,简洁而又洗练,连袈裟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321窟任栏菩萨与六臂十一面观音

覆斗顶方形窟。窟室西壁开平顶敞口龛,内存清修塑像七身。龛顶画如来赴会三铺,南北两侧各画双飞天及凭栏菩萨。飞天上身半裸下身着裙,体态轻盈而洒脱。凭栏菩萨于栏墙内,或扭腰曲臂或以手散花,俯身眺望下界众生。北壁画阿弥陀佛净土变,阿弥陀佛坐中台上,偏袒右肩作转法轮印,两侧有观音和大势至诸菩萨围绕。宝池内有化生祥鸟戏水,空中有楼阁花树止住。南壁的宝雨经变,依菩萨流志译《宝雨经》(长寿2年,693年)所画,遗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

第323窟由前后室组成,窟内南北壁描绘了多种佛教史迹画,北壁西端画张骞出使西域,在侍从的护卫下,汉武帝高居马上,其前张骞跪地持笏板,后为持旌节的侍从和马匹辎重,描写的是张骞辞别武帝西行前的场面。上方张骞一行渐而远去,最上方画西域的右边,依次画汉武帝于甘泉宫祭拜金人,释迦晒衣石的故事,佛图澄幽州灭火,阿育王拜外道塔塔遂崩坏,以及舍利显瑞,康僧会使吴王信佛等故事。南壁西端画石佛浮江,说的是有二佛浮现于 ...

阅读全文

法华经与法华经变

一般地讲,《法华经》指的是天竺高僧鸠摩罗什(350-409)译《妙法莲花经》。罗什译本共七卷27品,译于姚秦弘始八年(406),现收在《大正藏》《法华部》第九卷。此外,与之相同的译本还有月支人竺法护(239-316)于西晋太康七年(286)译《正法华经》十卷27品,以及北印度僧阇那崛多(532-600)、笈多共译《添品妙法莲花经》七卷27品。法护译《正法华经》虽在公元3世纪末就已译出,但因其语言艰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322窟颇具人间气息的唐代造像

窟室平面呈方形,西壁开复式双层大龛,内塑佛、比丘、菩萨、天王七身佛。主尊结跏趺坐,两腿双脚裹覆在外层袈裟内,右手上扬左手置左膝上,即所谓的说法相,这种造型是莫高窟初唐晚期至盛唐早期主尊趺坐佛造像的通式。主尊两侧,比丘一老一少分立左右,与身后的八身比丘合为十大弟子。由此可知,西龛表现的很可能是释迦说法像。比丘外侧塑胁侍菩萨,均辫发斜披络衣,着裙立莲台上。外侧的天王像头戴兜盔、身覆顿项、掩脯,穿胸甲战 ...

阅读全文

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莫高窟的象征、34. 5米的大佛

第96窟是大像窟,通高34. 5米,位于莫高窟中寺前广场出口附近。据第156窟前室北壁《莫高窟记》等资料,知该窟初建于唐延载二年(695),为四层重檐式建筑,塑像曾涂装金彩。公元9世纪之前改四层为五层,后历经宋代、西夏、清等时代重修。民国时又将大殿改为九层,为硬山一面坡式建筑。1924年华尔纳来敦煌时佛殿上层已经塌毁,从树枝隙间拍得大佛头部照片一张。大佛面形丰圆,眉目舒朗,着波状肉髻,显示出典型的 ...

阅读全文
cache
Processed in 0.00522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