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窟西壁开方口龛,现存隋塑佛、比丘、菩萨各一身。龛外南侧画维摩诘经变之文殊菩萨,北侧画维摩诘。在隋代,维摩诘经变常常被画在龛外南北两侧的小壁上方,而此窟却打破常规以大壁面来表现。图中的维摩诘冠巾蓄髯,着深衣长衫,右手执麈尾,左手作上托状,两唇微启,似欲言而又止。与之相对的文殊菩萨,两手上举侃侃而谈。身后山石险峻树木苍郁,为莫高窟早期的大幅山水画。南北壁各以整壁画说法图,其中北壁的说法图中,一 ...
洞窟概况洞窟为小型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复式大龛,为隋代窟形的遗绪。中央塑趺坐佛一身,两侧分别塑比丘和菩萨像。塑像保存完好,虽经后代重新妆彩,但造型上却不失初唐时的风范。内龛南侧画思惟菩萨。龛外上方画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下画菩萨立像四身。窟内实景南壁中央画阿弥陀说法图,四周画千佛列像。主尊阿弥陀佛坐莲座上,面部已变成黑褐色,袒右肩着红色田相袈裟,右手上举左手置左膝上。佛座中央画香炉,两侧二狮对侍。两 ...
第332窟是一个前部人字披后部中心柱窟的洞窟,但中心柱四面不开龛,而在中心柱正面和人字披下方南北两侧塑一佛二菩萨三尊大像。西壁开一横长的券形龛,内塑释迦涅槃像一尊,与之相关,南壁画释迦涅槃经变。画面从南壁西侧下层开始,分上下两层表现释迦双林入灭、纳棺、再生说法、荼毗浑然一体。与之相对的北壁画维摩诘经变。东壁南北画阿弥陀佛及五十菩萨图和释迦灵鹫山说法图。阿弥陀佛及五十菩萨图不似其他的净土变,既没有高 ...
第220窟位于南北两大像的中间二层,1943年将表层宋代壁画剥离后,发现了完好如初的初唐壁画。据东壁入口上方和北壁发现的造窟题记,知该窟建造于初唐贞观十六年(642),为敦煌豪族翟玄迈出资修建。历经盛唐、晚唐,至五代同光三年(925),又由翟玄迈九世孙翟奉达重修甬道,并于北壁画新样文殊图一铺。窟室为覆斗顶,西壁开一龛,存一佛二比丘二菩萨像。虽经后代重修,但其中迦叶像,阿难及菩萨像的下半身,均较好地 ...
覆斗顶方形窟。该窟建于初唐晚期,西夏时重修窟室四壁及开井。窟顶中心画羯磨杵,为密教的法器之一。东、南、北三壁画净土变和说法图等壁画。西壁开敞口龛,中央的释迦牟尼坐像呈降魔坐式。佛像头着螺髻,面形略长,右手高举至肩际作施无畏印,左手伏左膝上。袈裟质地轻柔,裹腿的衣纹处理,覆座的褶皱表现,简洁而又舒缓。南侧的阿难倾身袖手于腹前,北侧的迦叶蹙眉合掌恭身而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两比丘的灵秀和谦恭。比丘外侧的 ...
第130窟是大像窟,古称南大像,洞窟在大像胸、腹部的平行位置分别开两个明窗,沿洞窟前方的台阶而下,可从下方观览到大佛的全貌。与第96窟相似,大佛也是石胎泥塑的倚坐像,通高27米。除了作施无畏印的右手和腹部略有补塑外,其他均为盛唐时的原作。据《莫高窟记》“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的记载,以及20世纪60年代对石窟壁画加固时发现的数十件绢幡,知该窟初创于开元功毕于天宝,历时3 ...
覆斗顶方形窟。西壁开方形敞口龛,龛顶画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及众菩萨,人物描绘细致入微,用色清新淡雅。龛内塑释迦牟尼及阿难、迦叶、二胁菩萨和二天王七尊像,除了臂膊和手指有个别补修外整体上保存良好,色彩上亦少有退变,很接近盛唐时的原状。主尊如来面形丰圆,右手上举左手伏左膝上,覆肩的外层袈裟裹覆双腿后又垂悬在台座上。身旁的阿难年轻貌美肌肤圆润,腰肢微微内倾。与之相反,迦叶却塑造得瘦骨嶙峋,紧蹙的双眉下一双 ...
(敦煌莫高窟第272窟)在佛教中,把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者称作供养(三宝,梵文Triratna的意译,指佛、法、僧)。供养又可分为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供养菩萨”一词并非出于佛经,而是被运用于佛教艺术的名词。因其作礼佛、供养而得名。这一组供养成菩萨系莫高窟早期佛教装饰作品,也是传世的中国早期佛教装饰的重要作品之一。其艺术风格体现了早期佛教装饰的特征:粗犷、简洁、拙朴,表达方法也十分直率。每 ...
(敦煌莫高窟272窟藻井外外沿装饰)飞天是佛经中“天龙八部”之一,梵名乾达婆,又称香神、声神、香神等。在石窟装饰中常有飞天在空中奏乐、歌舞或撒花如雨。此幅飞天体现了早期佛教装饰中的风格特征,上身裸露,披大巾,长裙贴腿,双足外露,粗线勾勒,风格豪放沉着,但略显笨拙。(敦煌莫高窟272窟西壁主佛背不中装饰)此组飞天饰于背光环中,“S”形体态富有变化,艺术风格与表现手与前同。第272窟(北凉)藻井,莫高 ...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西壁中部)佛像是佛教装饰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石窟寺院中,除大量有利石刻、泥塑、木雕等立体造像外,壁画中也有许多佛教像,此尊佛像身着白色袈裟,白色是清净慈悲之色,故多有白衣佛像。该佛像体戊端庄、安详,尤其是衣纹的表现密集流畅,极具装饰性,是流行于当时的著名的“曹衣出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