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化胡经》,相传是道士王浮为了提高道教对佛教的地位而作的一部伪书,造于西晋末年。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见深远。在此之前道家思想虽然久已流传于世,但作为完整宗教形态的道教则尚未形成。到了东汉之末,道家受佛教教团组织的影响,推老子为教祖,正式成立了道教,并认为道教自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教。道家之演变为道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佛相抗,以维护自家社会地位。道都 ...
讲起道教,首先要讲的第一点就是“道”这个字。这是因为,道教的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正是因为有了“道”才有了“道教”,所以就要先讲讲“道”从何处来。 “道”这个字,从字面上理解有道路、途径、方法等意思,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有着哲学上的更深层的涵义。中国的哲学思想虽融会于儒、释、道三教,但他们对“道”的阐释和理解却各有不相同的:儒家的“道”,是“中庸之道”,强调的是“ ...
同时道教也总结了许多“道”的特征,一是,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二是,道是普遍存在的,是永恒存在的,这样也就决定了它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三是,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它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四是,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学说。五是,道的本性是无为,无为是道之子,它什么也不 ...
作为道教教理核心思想的《道德经》,其字里行间所深蕴着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是道教千百年来所信奉追逐着的。 宇宙观《道德经》中深蕴的宇宙观,是从“道”中来领悟的。 开篇中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原指道路,人有人行的道路,天有天行的道路。在这里,老子则将“道”变为抽象的哲学范畴,并于此构建成自己的一套哲学主张及体 ...
《道德经》为旷世不朽之作,其不过区区五千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将“道”之大涵诠释殆尽。此“道”之大涵即为道教之教理的思想之大涵,其所言之“道”,即为道教之“道”。 《道德经》,分为“道”和“德”上下两篇,道教尊其为《道德真经》。《道德经》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自道教开始出现其就成为道教信徒们的必读经典,究其缘由是因为在《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是 ...
于丹说:“如果说孔子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于丹之所以发此感慨,定源于庄子留给我们的那笔精神财富,即他演绎着的人生故事及他写就的那些充满寓意的文章。我们并不知道庄子充满寓意的哲学思想是如何形成的,但毫无疑问的是——庄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不仅用自己的一生去演绎“道”,更用就自己的一生去追逐“道”的最高境界——“逍遥游”。用“像哲学一样生存于人间”来形容或者诠释,也许是对庄子最终极的 ...
透雕又称透活,与浮雕等技法相似,但雕刻的线条更深,即“地儿”落得更深,线条纹路的凹凸起伏更大,有些部位还要镂空雕透。由于透雕层次较多,因此每道程序都要分先后进行,反复操作。主了增强透雕的真实感,细微部分还应雕刻得更细致。
“庄周梦蝶”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其间隐喻着十分深邃的内涵。它既非是齐物论中相对主义的同质异构体,也不是单纯的“物我同一”的审美。其包含着“我是谁”工的存在本体的逼问,从中透出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剧意识,并带有一种超功利的态度超越现实,通向人的诗意存在。 “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 ...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方仙信仰”,为道教教义另一主要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仙道活动兴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的渴求,促使人类文化的先行者们开妈了对延续生命的苦苦思索。方士是是其中最早的生命觉悟者,他们对长生不老的生命追求,引领人们将成仙长生变为现实的诉求。他们构想的成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寻仙,寻仙的目的是寻求吃了可以长生的不死药。一种是修仙,即通过隐居修炼成神仙。&nbs ...
所谓“方士”,就是“方术士”,又被称为“有方之士”,也就是持有方术的人。一般简称为“方士”或者“术士”,后来被称为“道士”。春秋战国时期,神仙观念已广为流传,且深入人心,“长生”、“不死”、“升天”成了人们仰慕和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此,各诸侯帝国可谓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不死长生”之风气,也就是在这时,所谓的神仙方士得以诞生。这些方士专门从事神仙方术,并构想出成仙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寻仙(可称之为寻仙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