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原始宗教”,就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以反映人和自然矛盾为主要内容的初期状态的宗教。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原始宗教最初的萌芽,来自于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不足,人们很难应对或者改变自然及自然带来的灾难,故而,原始人只能匍匐于自然的脚下,对于无能为力亦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日用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 ...
三神山,由方仙信仰中衍生而出,是方士们为进一步将神仙传说丰富和具体化所致而造出的一个神仙仙境。 三神山通常指传说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个位处“勃海”(约相当于今天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岛屿。传说那里有珍禽异兽,盛产不死之仙药,那里所住全都是仙人,他们居住在金殿银屋之中,逍遥而自在。如此仙山胜境,无疑是人们所共同向往着的,所以,李启干垣先生留下了这样的 ...
人类对神灵的崇拜由来已久。所以,人们相信在西方昆仑山上和东海之外的蓬莱三岛上,住着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的神仙。神仙们饮琼浆玉露,食玉悄灵芝,住琼楼玉宇,观奇花异卉。美人仙姑、金童玉女,皆能天上地下地任意遨游。这一切,令世人梦寐以求,于是,人们都渴望见到神仙,成为神仙,要如何才能做到呢?这一切只有怀有神仙方术的方士才能做到。据说,只要通过方士去请求,仙人就肯与凡人相见,因为方 ...
包括帝王在内的寻仙梦都失败,人们的成仙梦却没有被粉碎,而是更轰轰烈烈地绵延出另一寻仙之辟路——修仙。所谓“修仙”,就是寻仙梦想之后,一些方士便找到新的成仙方法,即通过自己的修炼,白日飞升,肉身成仙。于是,作为长生不死的榜样的各类神仙造出来了,辟谷服食、炼丹造金、召神驱鬼的方术空前地发展起来。这就是当时轰轰烈烈的神仙思潮,而神仙思潮下的产物便为“修仙派”。 修仙派的兴起,为后来的道教道术产生了 ...
汉朝黄老道家学说的内容,包括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人道又分为治国和治身之道。所谓“治身”之道,即有关个人如何修身处世及养生长寿的方法。黄老道家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须效法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故而,他们将循天道,任自然,无为治国,清静养生,作为自己的基本思想。因此,道家学说不仅有天道观及治国安邦、修身处世的政治伦理学,而且从一开始就包含有如何养生长寿的内容。比如,早在《庄子 ...
到了南北朝时期,在道教分化下的体制中,开始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例如,北魏寇谦之,南朝宋道教的陆修静,以及南朝梁道教的陶弘景。这些改革家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对道教进行了蜕旧变新的改革。从而使道教,由民间得以进入金銮堂,并为后世道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铺好了一个台阶。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 南北朝时期,北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鉴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由 ...
142年,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其作为隐居于蜀中鹤鸣山的著名黄老道,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轻轻地开启了日后于中国大地上绵延千年的道教之门。天师道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教理教义,有组织形式,有斋醮活动的正规宗教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道教的正式创立。 天师道名称繁多。张道陵称太上老君曾授予他《正一盟威符浆》,让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所以初立教时即名为“正一盟道”,简称“正一 ...
魏晋时,天师道北移,并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道教由此开始走向分化的边缘。由玄学派确立的金丹道,即是为贵族服务的上层神仙道教,其所确立的神仙理论体系大大将道教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其间,为上层神仙道教作出杰出贡献的为葛氏的太极仙翁葛玄和小仙翁葛洪。太极仙翁葛玄为三国吴人,人称太极葛仙翁,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时即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进仕,慕神仙之术和炼气保形 ...
在道教历史上,葛洪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东晋道教集大成者,其所著《抱朴子》一书,不仅使道教理论化、缜密化,并且还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同,从而提高了道教的地位。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学。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今江苏)人,世称小仙翁。他出身道教世家,太极仙翁葛玄为其从祖,曾受封为关内候,后弃官带领全家南下广州,隐居于罗浮山炼丹。于期间,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 ...
东汉灵帝时,世鹿人张角得到《太平经》,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和天师道为早期道教派别,其出现加剧了道教在后世的稳固和发展。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善道教化天下。奉《太平经》为经典,信奉中黄太一之神。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祛祸消灾。“太平道”中的“太平”,取“极大公平”之意。《太平经》内容十分丰富,它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以道为天下之母,道生万物。求道之法的根本是“神静”、“守一”。书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