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宫观”,即道教供奉神灵偶像或牌位以供信众从事祭祀活动的建筑物,一般称为“观”,其间小一些的观常被称为“宫”,亦可统称为“宫观”。 在道教中,除了宫和观的名称之外,小型的道教活动场所还会被称为庙或者道院之名。于道教中,宫观既是道教奉祀神灵的神圣之地,又是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亦还是道士们日常活动的基本场所。 ...
宫观,虽是道教组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物,但其重要意义却在于它的“法天象地”,即仿制神仙天尊的居所而建造的,在某种意义上,宫观代表的就是一种至为殊妙的神仙意象,即其象征着的就是三清或神仙在尘世的居所。 在道教神学中,三清高尊和各路神仙都有他们的居所,即“宫阙”。如元始天尊居于玉清圣境清微天宫中,灵宝天尊居于上清真境禹余天宫中,道德天尊则居于太 ...
道教的宫观在建筑形式上,一般是长方形,坐北朝南,前有山门、华表、幡杆,华表之外是俗界,华表之内是仙界。山门内的正中部分为中庭,建有三大殿,大多供奉王灵官及四帅、玉皇大帝、四御、三清。正殿两侧为陪殿,祀一般道教尊神,或设十方、云水客堂及执事房。中庭为宫观的主要部分,在中庭两边则建道院,一般称为东、西道院,祀一般诸神,并建斋堂、寮房等。宫观大都绕以经墙,院内常种植松柏、白果 ...
昆仑山,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神话之中。据诸多典籍记载知,昆仑山上有不死树、不死水及凉风山,登上凉风山就可以不死,凉风山上有悬圃山,攀上悬圃山就可以获得呼风唤雨的神通,悬圃山再往上去就是太帝居住的天阙,若进入天阙,就能成为神了。 历代诸多文献中,对其都有所记载。譬如:先秦时期的文献——《穆天子传》中,就曾言周穆王西巡“升于昆仑之丘,以观轩辕黄帝之宫” ...
何谓“无极”?“无极”,并不是普遍概念意义上的“没有极就是无极”,或者人们所说的最高境界,而是只在理论存在的东西,含有“一直到无限”之广阔含义。对道教教义中,形而上的概念。 “无极”之教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对万物归根“大道”的一种形容,即,无穷无际之意。但是,“无极”不是一个实体的概念,后来道教吸呐了此中观点,并加以衍化,遂才产生了多种 ...
所谓“太极”,是指道的性质和状态,非实体概念。实质上,“太极”和“无极”一样,都是由“道”中衍化而来。 太极,最早见于于道家经典《易传•系辞上》。之后,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 周敦颐《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继其之后的《太极先天图》的《解说》,则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的 ...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后土被视为养育人类的大地母亲,其信仰来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承载万物,为人类精神和肉身的栖息之处,因此先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仰之情,由此而产生了“尊天亲地”之崇拜。 所以,厚重而温和天地,从很久很久以前就被古人所崇拜、所信赖,故而人们便将土地人格化成为地神,这就是土皇,也称后土。后土为一位女性神祗,民间俗称后土娘娘 ...
大约在齐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相信人死后的亡灵皆可能永存,因而,死宿的问题便突显了出来。起初,人们想象有个地下世界为亡灵的去处。待到汉代时,人们的想象中便有了实际的地下世界之蓝图了。人们想象的地下世界基本上是以人世间为蓝本的,在这里不仅有户籍、有租税,还有主管统治之人,即大地的主神后土。在岁月的历变中,又产生了由泰山神专主阴间的观念。 不过,这些 ...
传说在遥远北方的罗酆山上,有六天宫作为管理与考校鬼魂的总部。陶弘景则言说,泰山、河、海各处的地狱都是它的分部或派出机构。 唐代道书《三洞珠囊》中开始言酆都之山有二十四地狱,即:山上八地狱、即蓝天狱、平天狱、虚无狱、自然狱、九平狱、清诏狱、天玄狱、元正狱。中央八地狱,即玄妙北狱、皇天狱、禁罚狱、玄沙狱、形正狱、律令狱、九天狱、清泠狱。山下八地狱, ...
传说泰山地狱有十八层,归东岳大帝管理,是收容一般鬼魂的普通地狱。 在谶纬中,就已有了泰山神专主阴间的观念,《孝经摄神契》中如是曰:“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短长。”东汉慎墓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等说法。 据史料记载知,“地狱”这一民间信仰习俗可能在西汉已形成。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