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这样认为,一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所谓“自然崇拜”,就是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微薄和生产力的低下的缘由,开始将不能占用恶劣环境的希冀寄托在原本存在的大自然物上面,比如: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这些都是他们的信仰对象,而且他们还将其神化来加以崇拜。于是,便产生了最早的神仙谱系的雏形:例如土地、星君、雷公 ...
道家的洞天福地主要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既为神仙所居,也是道人修炼之地。是凡人可以靠近的人间仙境。神仙学说认为,求仙者应该远离人群,入山而修炼。于是,他们设想在山岳中应该存在着些专门居留神仙的境地,就像早期方士传说中的仙境那般,在世间确也真实存在着西方昆仑和东海蓬莱等类似的仙境。于此,他们便将眼光转向了人间实有的山岳。由此,道教的洞天福地由此而得以产生。可是,在现实凡俗的世界中怎么 ...
道教以“道”为信仰主体,同时也强调“德”。因为道教认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与大道同心,而得道成仙。而“道”又以“德”显,所以,对于修道之人,就是要修“德”,只有按“道”之德云做,方能得道成仙。这“尊道贵德”的教义,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的一切 ...
白云观白云观,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唐玄宗时,在此建天长观,供奉太上老君,金末改名为太极宫。元朝时,全真教长春真人丘处机迁居于此,改名长春宫,明朝时,改称白云观。是全真教的三大祖庭之一,号称全真天下第一丛林。其建筑为明清时传统而已,主要殿堂在中轴线上,东西有较小的庭院和单体殿堂组合作陪衬。楼观楼观,也称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终南山中,是道教最早的宫观,素有“仙都”之称。相传周函谷关令尹喜在此修道,结草为 ...
道教精神的生命追求道教是以道为根基的,而道则是民族理性思维的一个最高哲学范畴:道涵溶宇宙万物,却又独立于宇宙万物。道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为大千世界中最鲜活的一个大生命体。道,无论是哲学蕴涵中的本体意义,还是生成意义,都不是死的概念,它都将以生命的形态拥有这个活生生的世界,包括万有与万无的一切。所以说,道的存在意味着生命的永恒,意味着生是道最本质的意义。而道教以道为宗,继承了道的这一生命意义。故而 ...
道教品茶,以崇尚贵生、乐生、养生、延生、长生为根要,并已经消泯了任何的功利,抵达一种自然虚寂,与道合一之境。这,也就是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在茶道中的反映,为中国茶道之灵魂。道教对茶道的影响,比儒释两教的影响更为深刻,也更为久远。道教茶道强调的是“道法自然”,即饮茶以自然为美,动静相宜。动如行云流水,静则如山岳屹立。笑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间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不事 ...
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为道教法事活动中之所用。一般多用于道教斋醮仪式中,配合法师作祝神祈福、降妖驱魔、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在道教仪式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因其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向往和对神仙崇敬的作用。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对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和发展。道教徒认为在求乞福愿的斋醮仪式中,道教音乐有感动群灵的作用。故而,渐渐被道教所吸收。道教音乐的使用、一般认为始于南北 ...
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境内。元刘道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中,将其称之为“中岳佐命之山”。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的洞天福地体系中,还没有武当山的位置。但至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开始,它便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唐代武当山始建道观。宋代玄武时——武当山的真武信仰开始兴起,有人开始附会于“武当山”。武当山得名的原因是,“地势雄伟,非乞武 ...
汉末教团的兴起道教的正式创立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灵帝时,张角成立太平道,并由此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汉初治国的黄老之术退出政坛。政治上失去依靠的黄老学说不得不进入民间,逐渐与方仙道合流,黄帝和老子,有历史人物变成了修道成仙的神仙,并形成了对黄老的祭祀仪式,后来影响到宫廷,此时的“黄老道” ...
魏晋南北朝的勃兴道教分化与改革 魏晋时,天师道北移,并逐渐分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南北朝时,出现了众多的道教改革家、理论家,经过他们的努力,道教逐渐成熟。 魏晋对道教的制约 曹魏时,太平道因黄巾起义被镇压的衰微,巴蜀地区的五斗米道,在张道陵之孙张鲁投降曹操北迁后,仍然续传播和发展,但组织体系被打破,徒众分散各地。也由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