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家和寻仙 秦汉时期的道教有两个重要事件:一是黄老道派在政治上的浓墨重彩;二是秦皇汉武的寻仙活动。新道家学派 先秦道家学者除外老庄之外,还有战国时期活动于齐国稷下学宫的田骈、慎到等人,他们以老子因循自然的学说为本,依托“黄帝”之名写出许多著作,使信奉老子的道家也崇尚黄帝,并使黄帝和老子的思想逐步合流,从而形成一个信的学派——黄老学派。 黄老道家在 ...
隋唐盛况 道教的繁荣期 隋唐是道教从兴旺走向鼎盛的时期,尤其是唐代,道教代表人物之多,道教书籍编撰之繁富,可称盛况空前,道教文化渗透到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隋代道教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中国三百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隋文帝以为崇佛为主,对道教也甚为重视。隋炀帝即位后,佛教和道教并重但崇道更甚, ...
纷呈的道派南北分裂的局面使道教涌现出许多新的教派,但随着元朝的统一,各大派别又逐渐融合起来,形成了天下道教两大教派的局面。南宋众多的符箓派别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 态度,基本上与北宋统治者一致,但鉴于徽宗崇道亡国的教训,南宋朝廷再未出现过像宋真宗、徽宗利用道教神话皇权及崇道抑佛的极端行为。其中,重视和利用道 教比较突出的是宋理宗,他命正一道三十五代天师张大可提取三山符箓,使正一道成为江南诸道派的首领 ...
只有高尚的德行才可得道道教以”道”为信仰主体,同时也强调”德”;认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与达到同心,而得到成仙。遵道贵德的教义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在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宣称其根本信仰为“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院和主宰者,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并形象化为太上老君;“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 ...
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 道教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成仙。要想得道成仙,就要“性命双修”,即心性品德和身形生命两个方面同修,最终达到神形同一的境界。 仙道贵生中的“仙道”,是指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是真实存在,通过修炼是可以成仙的,神仙生活是逍遥自在的,是长 ...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道”气衍化为三元。即第以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即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 ...
无欲以待万物 修道之士应做到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养才符合“道”的本性。“道“是用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的,从没有想过回报。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如果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道升华。所以,修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 &nbs ...
密教修习瑜伽,最常用的是“毗卢坐”式,亦即双跏趺坐,因其坐有七个要点,故称“毗卢庶那(大日如来)七支坐法”,简称“七支坐法”。其坐法: 一、跏趺坐,即双足盘坐,左右加于大腿部,足心向上。如右腿加于左腿上,称“降魔坐”,如左腿加于右腿上,则称“吉祥坐”。 二、手结定印,两手置于脐下,手堂向上,平直相加,拇指指头相柱,称定印。降 ...
伎艺天女是密教所奉天神之一。伎艺天女是由大自在天的发中所化生,为一美丽天女形,长于伎艺,身呈白色,左手捧天花,右手捻裙。祈求利益安乐、技艺上进者,多修此天女法。
墓葬主是西藏天葬场的守护神。藏语叫“契代巴代”,意思就是天葬主。他又叫“尸陀林主”。尸陀林,梵文为Śitavana(尸摩奢那),意为“墓田”,亦称“寒林”。弃死尸于林野,令入者胆战心寒,故名寒林。天葬是藏族群众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又称“鸟葬”。人亡后将尸体摆成一定姿势,下垫土坯,放置屋角数日,请喇嘛诵超度经。选定吉日后,将尸体远至固定的天葬台,然后点火煨桑,随着松柏树枝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