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以独自谋生,而将阿保逐出家门,可怜无依的阿保有家归不得,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日,阿保行经祇洹精舍,释迦牟尼佛因愍念阿保的遭遇,便请阿难尊者前去问阿保是否想出家?阿保非常欢喜地答应了。佛 ...
释迦牟尼佛贴金佛像提婆达多灭亡以后,阿阇世王并不因他的灭亡而悲哀,反而在他的八识田中,感到这是罪有应得。原来,阿阇世王已逐渐有了悔意。 有一天,阿阇世王在睡梦中见到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微笑着对他说道: “阿阇世!我是你的父亲,你虽然企图杀害我,但我不怨恨你,我是佛陀的弟子,我愿以佛陀的慈悲来原谅你。你终是做过我的儿子,我为你祝福,祝福你早日悔悟,走上光明的正道来。” 阿阇世王醒来很难过,左右思 ...
佛陀涅槃百年后的印度,崛起了强盛的孔雀王朝。其国君主阿育王不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修建了一座富丽雄伟的宫殿,还从各国找来许多画师,为宫殿的墙壁作画。 几个月后,来自各国的画师都已作画完毕,只剩位在罽宾国北方的一个小国的画家还没有到。这位画家由于路途最远,所以当他千里跋涉抵达皇宫时,整座宫墙早已画满各式各样的画,只剩大门边还有五尺宽的壁面留白。 画师一边看着这些作品,一边思索著作画的题材。忽 ...
东方三圣在这现代的繁忙都市中,你是否已经飞得太高,远离了生活,远离了细腻,远离了最初的往事……其实,你可以留心观察发芽的小草,留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留心风筝如何在空中飘摇,留心清风如何在夜里拂过树梢,笑逐颜开看着厅前的花开花落,醉眼蒙胧欣赏天上的云卷云舒。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对心灵的涤荡,“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璀璨的明珠。 ...
十八罗汉之静坐罗汉贴金佛像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比丘们兴起这样的疑问:“贤者阿难过去生是修持何种德行,今世得以有如此殊胜果报,能将佛陀所宣说的微妙教法,全部忆持 不忘,一字也不漏失?”于是众比丘便前往佛陀的住所,请求世尊开示。慈悲的佛陀于是将阿难尊者过去生的因缘果报娓娓道来。 无数劫前, 有位比丘和一沙弥住在一起修行。师父爱徒心切,要求非常严格,除了须托钵外,每天还规定弟子精进用功,背 ...
一佛二弟子一日,佛陀带了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两位侍者一同行脚,近中午时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佛陀见不远处有块瓜田,就请阿难尊者前去化缘西瓜让大家解渴。 阿难尊者听从佛陀的指示来到瓜田,见到田里有位年轻女子在看守西瓜,于是阿难上前客气地说道:“施主,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行脚到此地,又饥又渴,您是 否可以布施个西瓜,让我回去供养佛陀?”阿难尊者话未说完,那位女子便恼怒地拒绝了 ...
一、人为什么活着? 读者要弄清人为什么活着,首先必须了知人的生死本末,也就是说,你必须从自心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能源,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死后是不是彻底的消亡了,灵魂存在吗,灵魂的归宿,灵魂与天地万物的关系,等诸多复杂的问题。而要想从本质上解开人生的谜团,除了外在的理论,还要必须通过个人的参悟和修行……。 事实上,人在参悟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一种修行。当一个人 ...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释迦牟尼佛久远劫前,有一只大力毒龙,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强大威力,虽然能在指掌间毁灭一切,但它却不随便伤害生灵。特别的是,它对寂静的修行生活十分向往,也想要寻求解脱之道。有一天,毒龙前往道场求受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它以虔诚敬慎的心受完戒后,身心感到无比清凉,来到一处宁静的树林里思惟法义。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功后,毒龙感到有些疲倦,不知不觉地在大树下睡着了。睡眠时的毒龙身体盘曲,变得像蛇一般,而 ...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讲经说法时,有一年长比丘,名叫“般特”,因禀性愚钝,所以慈悲的佛陀请门下五百位已证得罗汉果位的弟子轮流教导他,但是三年下来,他连一首偈子也记不起来。渐渐地,般特比丘愚笨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话题。十八罗汉之看门罗汉 佛陀知道后,心生慈悯,对般特比丘说:“今日我亲自教导你一首偈子,你当牢记心底,时时专心诵持,作为你用功的法门。这首偈子就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 ...